公司新闻

公司新闻

了解国兴智能的最新动态

用“机器人”做手术,外科医生能多干10年 目前
2017-05-23
热点资讯

手术前工作准备就绪,一台近两米高的设备挥舞着其“八爪鱼”般的机械臂,像医生一样熟练地进行手术:微创开刀、切除肿瘤到最后缝合。而在手术台3米开外,一名医生正在控制台边,通过操纵杆控制着机械臂的每一个步骤。

 

  

  上述这一幕发生在本月15日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,主刀器械正是大名鼎鼎的外科手术机器人。由于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灵活操作性,这项“黑科技”正逐步受到医院专家的青睐。但作为一项发展不足30年的新技术,其自身依然有弱点和盲区。

  专攻疑难手术 机器人表现不俗  外科手术机器人全称“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”,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为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产品“达芬奇”,控制台、手术机械臂和三维成像系统是其标配“三件套”。  据了解,手术机器人在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小部分三甲医院或民营医院少量配备。以广州为例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均引进了该设备,其手术范围涵盖泌尿、心胸、胃肠、肝胆、妇科和耳鼻喉等。  在临床应用上,这个“黑科技”设备表现又如何?据记者了解,目前手术机器人辅助参与的手术基本上是高难度手术,而且“表现不俗”:今年2月,中山一院对一名35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完成华南地区首例机器人“补心”手术;去年1月,一位75岁前列腺癌患者在中大肿瘤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的前列腺根治术后,不到12小时就可下床走路;2015年3月,又是中山一院,手术机器人辅助切除一位63岁患者结直肠癌部位的巨大息肉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广州用手术机器人完成的手术量大约1600多例。  而在世界范围内,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手术量也是快速增长。中山一院副院长匡铭表示,现在全世界机器人手术量已超过50万次,年增长量在16%到21%之间,其中在前列腺癌治疗方面,2000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已完成了13万多例手术,成了该病治疗的“金标准”。  外科医生职业年龄至少延长10年  据了解,手术机器人虽被俗称为“机器人”,但运作中至少需要4名医护人员(包括主控医生、麻醉师和护士)进行控制,在业界看来,手术机器人实际上就跟手术刀一样,需要人手进行操作,与传统认知上的智能机器人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。  即便如此,手术机器人在投入使用后,也让部分外科医生,尤其是使用过的医生获益良多。一台手术成功与否,最主要取决于手术医生,如下刀的手法以及术中对病灶的观察等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即使经验丰富的老专家,也难免会出现“手抖”、“眼花”等问题。而手术机器人出现后,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。  “(机器人)可以弥补眼花、手抖的弱点,把外科医生的职业年龄至少延长了10年。通常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到60岁就得退休,有了机器人可以做到70岁,这足以缓解优质医生的不足。”在用手术机器人完成了70余例、成功率100%的胃癌早期根治术后,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伟教授发出上述体会。  周志伟解释,在使用机器人时,医生在电脑上看到机器人传来的影像不但是高清3D的,而且放大了15倍,保证主刀医生在操作中“明察秋毫”。尤其在胃癌根治术中,深部病灶的清除以及淋巴结清扫时能充分体现优势。  “除了 明察秋毫 ,机器人还具有手颤抖消除、动作比例设定和动作指标化等功能,同时还拥有人类无法匹敌的灵活关节(可旋转540度),能做到以任意角度操作,显著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、精确性和安全性。”周志伟说。  弱点:临床手术中机器人并非万能  虽然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使用中优势颇多,但作为发展不足30年的新技术,自身也有盲区和弱点,其中主控医生的培养就是使用机器人前必须要跨过的“一道坎”。  匡铭指出,使用手术机器人的医生,必须到世界级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,获得培训证书后才能“上岗”。而且由于手术机器人是机械臂替代人手,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是很难拿捏手术中的“手感”,可能在操纵台上轻轻捏一下,传导到机械臂上的力量就会非常大,因此医生做起手术来也是小心翼翼。  “很多医生在刚使用机器人时都很不适应,以最简单的肝切除为例,普通手术可能需要两到三个小时,而刚开始换用手术机器人则要八到九个小时。”  另外,作为一种治疗方式,手术机器人本身也有一定的适应症,匡铭解释,像一些简单手术,如胆囊切除,用手术机器人优势不大。另外,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疑难手术,例如10cm的巨块型肝癌,机器人在手术中可活动的空间有限,难度增加之余,术后效果“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好不了多少”。  机器人做手术优劣点  优势  1.缓解医生手术中手抖、眼花等问题。  2.机械臂灵活,可完成多项高难度手术。  3.创口小,患者术后恢复快,加快出院进度。  劣势  1.小手术不适用,部分巨块切除也不适用。  2.每个机械臂运作10次就需换耗材。  3.费用较高,每台机器人手术需多交2万元左右。  医疗领域“黑科技”  眼科机器人医生  5月4日,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推出全球首个“眼科人工智能(AI)诊疗”。以白内障为例,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到“人工智能门诊”就诊,可分别接受白内障专家和“AI眼科医生”的诊疗,只要将患者拍摄的眼部检查数据上传到CC-Cruiser云平台,“AI眼科医生”就可在几分钟内做出诊断,并对病情风险进行评估,制定治疗方案。  黑色素瘤线上识别系统  今年5月初,医疗人工智能公司Airdoc联手协和皮肤病医院与搜狗搜索,在搜狗搜索中上线了黑色素瘤人工智能识别服务,网友通过搜狗搜索(关键词:黑痣、黑斑)即可搜到该服务链接入口,进入Airdoc页面上传照片之后,Airdoc即可帮助患者分析诊断是否为黑色素瘤,而协和皮肤病医院专家则在结果出台前进行诊断把关。  智能可穿戴中医脉诊仪  去年11月,由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特聘专家王晋中发明的“智能可穿戴中医脉诊仪”正式问世。据了解,市民将一个黑色的测试仪夹在手指上,即可测量心率和脉搏,测量数据会实时传输上“云端”数据库,约一分钟后,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就传输到手机APP上。

 

相关标签